你是否注意到?随著都市化发展脚步,台湾不少偏乡和农村逐渐走向没落,同时衍生出许多贫穷、社会不公、城乡差距等问题。
对此,政府近年大力引进源自日本的“地方创生”政策,希望相关部会动起来,一起为地方重新注入经济活力和人口新血。
2020第18届远见高峰会第六场专题论坛,便以“社会创新 地方创生新生命力”为题,由《远见杂志》资深总评论员彭杏珠担任主持人,并邀请中信金融管理学院讲座教授陈美伶、行政院政务委员唐凤、小镇文创创办人何培钧等专家担任与谈人,从不同角度分享重塑地方活力的看法。
陈美伶:地方创生应由下而上、结合CSR曾担任国发会主委、任内大力推展地方创生政策的陈美伶,首先以“台湾地方创生的奇幻旅程”为题发表演讲。
她坦承,以往不管是国发会或经建会,通常只扮演都市规划单位,而将政策交由其他部会执行,但地方创生却让她有机会深入各个地方。
时间回到2018年5月,眼见高龄少子化严重,预估台湾将在2022年步入人口负成长,因此行政院成立“地方创生会报”,并宣布2019年为“地方创生元年”,希望扭转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乡镇、但人口已外流的窘境。
没想到才到2020年,台湾不仅生育率极可能再创新低,还提早抵达了“人口负成长”里程碑。
在政策点火助燃下,这两年地方创生可说蔚为显学,相关出版品和推广刊物愈来愈多。不久前,民间意见领袖还组成“台湾地域振兴联盟”,并在嘉义市举办年会,在两天内集结近800位年轻伙伴,持续推动相关任务。
陈美伶现场分享了三个年轻团队的创业实例,分别是台东达鲁玛克部落的“粨发粨粽”、新北三峡的“甘乐文创”、被封为“官田乌金”的台南菱壳炭,证明地方创生的火苗已在各地点燃。“与其让台北单独走100步,不如让22县市手牵手向前走一步!”
如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呢?陈美伶建议,政府首先得改变以往的短视思惟,不必一味追求KPI,或砸钱盖蚊子馆,导致地方团队过度依赖补助。“我们要的是软件,而不是硬件!”
事实上,地方创生应该“由下而上”,跟未来趋势结合,不仅要接地气,还要能走出去。过去一年,她已经拜访马祖七次,实地了解第一线的需求和想法。她更呼吁,企业可以把CSR资源转向,一来让地方创生的能量源源不断,还能跟企业所需的ESG指标互相结合。
唐凤:有想法的年轻人,都可以推动社会创新2016年被政府延揽入阁,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政务委员、甚至被日本媒体封为“天才IT大臣”的唐凤,堪称近来锋头最健的内阁成员之一,常对外分享台湾的社会创新经验。
经常扮演政府对外沟通角色及社会对话窗口的他,观察到其实年轻人对改变社会很有热情,她建议不妨参考政府创建的社会新平台,里头就提供很多资源和工具。
比方2017年时,当时还是高中生的王宣茹,就到公共政策网络参与平台提案,并结合网络社团“不塑之客”,促成“全国渐进式禁止使用免洗餐具”一案跨过连署门槛,成功推动政府的减塑政策。
“你一开始会以为这是什么环保团体发动的,结果竟然是16岁的高中生,而且还是她的公民课作业!”唐凤回想。
虽然这样的孩子还没有投票权,但光靠她一个人的力量和创新点子,就成功引发了社会创新,甚至影响政府的政策走向。
另一个好例子是总统杯“黑客松”竞赛,最近就有个新创团队“奉茶”,自制了本土版的免费取水地图,不仅发扬台湾自古以来的无私分享文化,还能结合许多具备共同愿景的环保团体,发挥一传十、十传百的影响力。
何培钧:台湾不小,还能扮演“亚洲中心”!而早在地方创生风潮兴起前,就默默在南投蹲点、耕耘的何培钧,把竹山“天空的院子”打造为全台最美民宿,如今成为国内青年创业楷模。
从26岁努力拼搏到40岁的他,这几年不断受邀到中国大陆、日本、东南亚等地分享经验,“从亚洲角度来看,台湾其实很有机会,因为各国都为了解决城乡落差问题而焦头烂额。”
于是,他开始在竹山启动亚洲实业家的培训活动,让年轻世代培养更宽广的国际视野,还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创建创新平台,希望串连彼此、形成一个联盟,突破本土市场太小的局限性。“你不能永远站在地方看地方的问题,却没抬头看外面的舞台有多辽阔?”
而对于此刻时兴的地方创生热潮,何培钧以过来人的经验提醒,政府不能只是重视由观光带动的人潮和钱潮等帐面数据,反而忽略了必要的永续发展指标和跨部会治理思惟。
听完与会者专家的精彩发言,《远见杂志》资深总评论员彭杏珠总结,已经正式迈向“人口负成长”关卡的台湾,未来不但需要地方创生这套崭新策略,重新平衡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,也期待今后有更多年轻世代投入,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。
本文由:世界杯预测app 提供
关键字: 世界杯预测app_2022世界杯预测软件下载_2022世界杯足球app